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牛羊肉泡馍
    牛羊肉泡馍是我国西北的一种风味小吃,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等省份均有。羊肉泡馍、兵马俑、秦腔列为西安的三大特色,俗语说“不吃羊肉泡馍,不算到过西安”。所以到古城西安旅游的客人,都会吃碗羊肉泡馍才肯离开。一碗好的羊肉泡馍具有汤鲜味浓、馍筋光滑、料重味醇、不膻不腻、香气四溢、营养丰富等特点,是西北老百姓的最爱,吃后余味无穷,还有暖胃的功能,被誉为“天下第一碗”。在大西北的冬季,早晨行走在街头,到处是吃牛羊肉泡馍的顾客和羊肉泡馍馆,热闹非凡。客旅他乡,一碗泡馍下肚,我浸出一身大汗,全身暖烘烘的,特别受用,才知道泡馍中的馍很瓷实耐饿,汤肥美养胃,羊肉筋道耐嚼。

    牛羊肉泡馍大体分两种,一种是用牛羊肉泡,以煮牛羊肉、下水的肉汤,加葱、姜、蒜、辣椒、辣椒油、盐、香菜、味精,红绿白三色相间,以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汤浇灌锅盔饼即成;一种是用牛羊的头、蹄、下水来泡,又叫杂羔泡馍,将牛羊宰杀后,扒出心、肝、肺、肚及头、蹄、架子骨等杂羔,经过反复加工泡制,切成杂碎丝条,将锅盔饼掰成核桃大小的块状盛放在碗底,馍覆盖杂碎丝条,以汤浇灌。泡馍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香气飘逸,诱人食欲,回味无穷。

    牛羊肉泡馍由古代牛羊羹演变而来,《礼记》及先秦诸子著作都提及牛羊肉羹,最初用于祭祀及宫廷御筵,西周时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战国策》载中山国君由于一杯羊羹激怒司马子期,怒而走楚,说楚王伐中山,招致中山亡国。《宋书》载,南北朝时毛修之向宋武帝献羊羹,因味美,武帝封俘虏毛修之为太官史。隋朝,出现“细供没忽羊羹”,即最初牛羊肉羹和面食混作的杂食形式。到唐代,宫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长制做羹汤,羊羹有所发展和新意。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唐朝军队与大食军队从凉鄯收复两京,平息安史之乱。大食驻兵长安,军士携带的“饦尔木”变得非常干硬,难以下咽,军士拌以羊肉和羊肉汤食用,味道极好,这种吃法传到民间,饦尔木的制作方法也从军营传播到市井,逐渐成了西安群众的主食之一,逐渐发展为现在的饦饦馍,再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成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喜食不厌的绝佳食物,成为今天“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的陕西形象。

    羊羹即羊肉烹制的羹汤,也是今天牛羊肉泡馍的雏形。宋太祖赵匡胤落魄时流落长安街头,寒冬时节,囊中只剩一饼,饼冷口干,难以下咽,街边卖羊肉汤的老板见之不忍,给他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赵匡胤将饼掰碎泡入羊肉汤中,吃完顿觉神清气爽,一扫逃难时的颓废心情,重新踏上征程,开始创业之路。他登基以后,传令御膳厨房仿制羹汤,制成今天形状的羊肉泡馍,成为每天定食菜品,厨师长因此封为万户侯。美食家苏轼在《次韵子由除日见寄》诗中赞美羹汤,誉为“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成为西北人趋之若鹜的美食和达官显贵追求的食材。

    经过唐、五代、宋、元等朝代的发展,各族人民陆续迁入内地居住,西安成为西北接近牧区的大型牛羊交易市场,有东、西两个羊市,因为原材料充足,羊羹发展迅速。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西安专营牛羊肉泡馍的天赐楼在桥梓口开业,回族名厨马建行掌勺。清末庚子年,慈禧携光绪逃难至西安,到天赐楼品尝羊肉泡馍,备加赞扬,夸“肉软不糜、滋味甜美”。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又涌现老孙家、同盛堂、义祥楼、一间楼、老童家、鼎兴春、老刘家等十余家泡馍餐馆,竟相钻研牛羊肉泡馍的制作技术,泡馍日臻完善。现在的西安有很多卖羊肉泡馍的小馆子,在民间食客中很有名,每天早上用餐的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食全酒美简介 >食全酒美目录 > 牛羊肉泡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