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与周扬的论战
    上海毕竟距离北京有一千多公里,作为上海《文汇报》的总编辑马达,只应胡乔木之召,在那两天中作了三次谈话。

    《人民日报》则不同,就在胡乔木鼻子底下。《人民日报》总编辑与胡乔木的接触,就要比马达多得多。

    胡绩伟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他是胡乔木的老部下。他曾说:

    1939年底,23岁的我离开成都,离开生我养我的巴山蜀水,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延安。

    中央组织部早已安排了我的工作,让我到中央青委报到。接待我的是当时在中央青委负责宣传工作的胡乔木。他知道我在成都编过三年报刊,分派我到《中国青年》杂志当编辑。他对我说:“你有编辑工作的经验,只要熟悉一下党的方针政策,就可以开始工作了。”

    1977年1月,中央正式任命胡绩伟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胡绩伟与胡乔木有着诸多交往。1994年2月,当我的《胡乔木》一书初版本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时候,他理所当然地关注这笫一本关于胡乔木的长篇传记。

    1996年5月24日,我在北京胡绩伟家中采访他的时候,刚见面,性格直率的他就对我说:“叶永烈,你那本《胡乔木》是你所有的书中最糟糕的一本!”

    我问他:“怎么糟糕?”

    胡绩伟说:“你的《胡乔木》一书,只写了胡乔木的一面。其实,胡乔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人。”

    胡绩伟向我说了他所接触的胡乔木。他以为,写胡乔木,不可不写“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中的胡乔木,不可不写与周扬进行“人道主义”论战的胡乔木。

    其实,胡绩伟所说的,也就是王蒙回忆文章中那句欲言又止的话:“我感到了胡与周的相恶。”

    按照周扬一生思想轨迹,可以说可分为“两个周扬”:

    “文革”前的周扬是众所周知的“左派”文艺理论家,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文艺沙皇”。那时候,中国一次又一次文学“批判”,从批判电影《武训传》、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直至在“反右派运动”中批判丁玲、冯雪峰……周扬都是冲锋在前,都是运动的领导者。

    然而,在“文革”中,姚文元的一篇“宏文”《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把周扬打入十八层地狱。

    经过“文革”中的九年监禁,周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文革”之后,周扬焕然一新。晚年的周扬是反思的周扬,是改革的周扬,是批判极左路线的周扬。

    胡与周,本不“相恶”。在延安时期,在建国初期,在“文革”前,胡乔木与周扬并无歧见。他俩同为中共两支笔,尽管两人个性并不相同,胡乔木拘谨而细致,周扬洒脱而豪爽。如同邓力群所说:“几十年来,我没有看到他放声大笑过。人们都高兴的时候,他往往又为未来的什么事忧虑起来了,考虑着下一步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胡与周的相恶”,是在“文革”之后,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为激烈的爆发是在关于“人道主义”的论战,而《人民日报》则是这场论战的焦点。

    胡绩伟是在1982年年底辞去《人民日报》总编辑职务,中央任命他为《人民日报》社社长,而原先的《人民日报》笫一副总编辑秦川担任总编辑。

    胡绩伟说:

    1983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3月7日,由中宣部、中央党校、社科院和教育部联合举办了学术报告会,周扬作《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的学术报告。为准备这个报告,周扬邀请了上海文艺评论家(原市委宣传部长)王元化、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顾骧、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若水参与起草。报告结束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与会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简介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目录 > 与周扬的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