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万籁
    万载悠悠,在这个生命萌生的春天,一声叹息穿越时光岁月。像一台精彩的舞台剧,几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结局,而此时,仓央嘉措却还挣扎在政治阴谋的中心,等待命运的判决书。

    押送仓央嘉措进京的队伍,一出拉萨便给仓央嘉措戴上了枷锁。仓央嘉措正式以囚徒的身份向北京前进。于此,仓央嘉措经过的佛寺,一般不敢有人再来觐见。但亦有充满野心的人,赶来看有没有掌控六世达赖的机会。

    为了避开一切可能的麻烦,进京的队伍在藏北和青海蜿蜒曲行。短短的道路,走了几个月,尚没有走出多远。这样的行进速度,是很难想象的。如果说,这是因为仓央嘉措对藏区的眷恋,但押送他的队伍是没有理由顾忌一个囚犯的感受的。如果说,是因为蒙古的士兵们仍把仓央嘉措当做他们的宗主,不愿意让其尽快离开,但有康熙的使者在,他的任务便应该是将其尽快送至京城,他没理由让队伍拖延至太慢。

    唯一的解释,是沿路的阻扰太多。不管拉藏汗以怎样的方式对待达赖,不管朝廷想要如何处置仓央嘉措,对于蒙藏的人们和政权来说,六世达赖,意味的是统治、权力和信仰。无论为哪一条目标,但凡有力量的人,都会为此而奋争。

    如果说之前在拉萨,康熙使者的进京朝觐的话,使得民众们想象放行了。这后面的一具枷锁,则将拉藏汗对仓央嘉措的态度,表露无遗。康熙的使者没有阻止这样的行为,他当然不是顾忌蒙古士兵,而是尊崇皇帝安抚拉藏汗的政策。但这样的纵容,也让所有的人相信,这一行程,对仓央嘉措将是不利的。

    或明或暗的争夺,在这短短的路程中,反复地上演。去京城的道路,变得极其遥远。仓央嘉措在这些此起彼伏的争斗中,仿佛感觉到了这块土地的不舍。同样的,他何曾舍得离开这片生养他、供奉他的土地。他的生命之根在这里,无论去到何处,他的心都会在这里。

    但他厌倦了人们的争斗。即便是为了对他的爱,那也是刀光血影的恐怖。他不希望他的土地上,流着他所爱之人的鲜血,他希望这片土地的世人,都能获得平安与幸福。可历来没有选择权利的他,又能做什么。

    他此生所做的选择,都具有毁灭的力量。他真正能做决定的大事,只有两件:当他选择放弃活佛身份时,他带来的是友人的死亡,和政权的危机;当他选择用自己的性命,去换取哲蚌寺上下性命的时候,他为自己带来的可能是永久的囚禁。现在,他还能做什么选择,去结束这奋争的一切呢?

    仓央嘉措想起了临行前写的一首诗:

    求汝云间鹤,

    借翼一高翔,

    飞行不在远,

    一度到理塘。(刘希武译)

    飞行不在远,但即便能做短暂的飞翔,那也能享有自由。他不愿意离开生养他的土地,他还眷恋这片天地。

    看着前路,仓央嘉措心中涌动的,是不舍,和迷茫。

    当队伍行至青海湖时,已经到了秋天。高原的天,在此时格外的高远,但晚凉中,却多了凄凉的气息。

    月色朦胧中,茫茫的青海湖看不到边际。清冷的晚风拂过,激起片片涟漪。仓央嘉措在小时候,就听说过湖水的传说:

    在不知多少年前,青海湖底是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场,青草茂盛。在这肥美的草场中,有一口神奇的井。井水源源不断地涌着甘泉,即使到了旱季都不会干涸。甘甜的井水淙淙流出,汇成了一条清碧的小溪流。依靠这口井,这里的牧民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后来,一位叫白马江乃的智者住在神井边上修行,同时给来往的人布施神井的水。一日,白马江乃要去印度进修。临走前,他嘱咐自己的徒弟要继续施水,还一定要记得盖井盖,但他却忘了告诉他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简介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目录 > 第三十二章 万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