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章 纵无“反骨”,亦有死罪
    最强烈也最集中地反映在三国后期的曹魏名将邓艾身上。邓艾(197—264)字士载,义阳郡棘阳县(今河南新野东北)人,出身贫贱,小时候替人当过放牛娃。从军后由于口吃,不能作干佐,当了一个稻田守丛草吏。由于在淮南屯田当中开渠、积粮、著论、建言有功,获得司马懿赏识,逐步升迁做到太守,并且参与军事行动。在对蜀汉姜维、东吴诸葛恪的屡次用兵当中,邓艾智勇双全,功绩卓著,魏嘉平元年(249)即已封侯为将,威震一方。到景元四年(263),他已受封邓侯,任征西将军。当时已经专擅曹魏军政大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布置三路军马大举伐蜀,指令邓艾率三万军马,从甘松、沓中方向攻姜维。按照司马昭本意,是要把灭蜀大功给予他的亲信钟会,所以钟会统兵十万,主攻汉中,而邓艾所部和另外一路诸葛绪所部都只是侧翼配合。但钟会久攻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不下,粮草难济,打算先后退一步。邓艾却主张抓住蜀汉军队薄弱环节,趁其剑阁、涪城(今四川绵阳东)难以双全兼顾,“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袭取涪城而直下成都。诸葛绪不肯协调作战,时年66岁的邓艾就断然地孤军独进,身先士卒,排难破险,奔袭700多里而直抵江油,逼使守将马邈投降。又攻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拒守的绵竹,力战而破之,乘胜进军雒城(今四川广汉北),于是成都在望。当年十一月,走投无路的后主刘禅遣使奉玺,“诣艾请降”。邓艾兵不血刃地进入成都,刘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60余人自缚双手,车载棺材,到邓艾军营门外投降。

    邓艾替他们解去绳索,烧掉棺材,表示接受投降并宽宥他们。以此为标志,由刘备、诸葛亮等人艰苦创业,立国43年的蜀汉政权正式宣告灭亡,邓艾居功至伟。同年十二月,朝廷下诏褒奖他“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禽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加封他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

    几曾想,功高盖世之日,也就是功高震主之时。邓艾出于公忠之心,建议司马昭“因平蜀之势以乘吴”,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给他,预作顺流伐吴的准备;同时“发使告以利害”,迫吴“归化”,争取“不战而定”。又建议暂时不把刘禅送到魏都洛阳,以免给人留下“流徙”印象,而是先封刘禅为扶风王,爵其子为公侯,以诱使吴主孙休“畏威怀德,望风而从”。他还不懂得,这样的军国大事如何处置,必须遵循“主先臣后”、“主倡臣和”(近人林彪私下总结)的潜规则,切不可臣先、抢先,主未倡而臣已倡,主有倡而臣不和,不经意间表现出比主高明。两条建议虽然都不错,但却抢了先,立刻使猜忌成性的司马昭对他倍增猜忌,指派监军卫瓘晓喻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只可惜邓艾仍不通窍,不但不赶紧向司马昭认错请罪,反而还上书辩解,引《春秋》之义说“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自己“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钟会、胡烈、师纂等奸佞之徒立即趁机构陷,诬指邓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司马昭也立即下手令,命监军卫瓘逮捕邓艾,槛车囚还。次年(264)正月间,钟会与姜维真的合谋造反,被乱兵杀死。邓艾的部下追赶囚车,想迎邓艾回成都,卫瓘即派田续追杀邓艾;邓艾的儿子邓忠与他一起在绵竹西遇害,“余子在洛阳者悉诛”。可怜横刀勒马、功勋第一的邓大将军,竟如此落得“反逆”罪名,魂无归处。

    邓艾死后第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正式取代曹魏政权,建立起西晋王朝,建元泰始。为此而大赦天下,诏令中仍说:

    “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只不过“被书之日,罢遣人众,束手受罪”,比那些“求生遂为恶者”有所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国十八扯简介 >三国十八扯目录 > 第十章 纵无“反骨”,亦有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