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蒋介石电贺罗斯福第三次当选总统
    这一天(1940年11月5日),罗斯福连续第三次当选为美国总统,蒋介石忙不迭地发出了贺电。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生于纽约。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一个百万富翁。母亲萨拉·德拉诺比父亲小26岁。罗斯福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罗斯福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孚众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四届总统的人,任职长达12年。曾赢得美国民众长达七周的高支持率,创下历史记录。

    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三国缔结同盟条约,承诺互相“承认并尊重”在欧洲和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保证“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中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这样,东西方的三个法西斯侵略国家为谋求世界霸权正式建立了军事同盟。这个法西斯军事阵营的成立,是全世界人民的灾难。可是,蒋介石对此却感到高兴。他说:“德、意、倭三国同盟,果已实现,此在抗战与国际形势上于我实求之不得者,抗战必胜之局已定矣!”这一判断的确是对的,是有战略眼光的。

    蒋介石当时向各战区将领宣示了一份手令,认为《柏林协定》是“抗战最后胜利惟一的转机”,“只有等候国际局势的转变,期待美、英、苏的合作,造成最后胜利”。蒋介石这种“保全实力,坐视成败”的消极抗战思想极大地瓦解了国民党军队的斗志。

    1940年11月,罗斯福以民主党候选人,第三次当选为美国第34届总统。这可是史无前例的事情,自从美国的国父华盛顿坚决不当第三任总统后,只能连任两届总统已经成为美国历史的惯例,而罗斯福却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创造了新的历史。

    1940年9月28日,即在日、德、意三国缔结同盟条约的第二天,罗斯福召集国务卿和军方首脑会商。与会者认为,三国同盟是针对美国的枪,但“这杆枪没有上子弹”,日本已被中日战争拖得疲惫不堪,它要与美国的海、空军力量作战是太不自量力了。罗斯福和他的顾问一致同意,对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来自欧洲,西方文明的主要敌人是希特勒,美国的全球战略是,“大西洋第一,欧洲第一”;另一方面,美国对太平洋的威胁也不让步,因此,美国的东亚政策应是:既不允许日本的进一步扩张,又尽量避免与之发生正面冲突。根据这一方针,美国政策中援助中国和制裁日本的倾向进一步增强,但这种援助与制裁又以不导致对日战争为限。用赫尔的话说,要让日本意识到,“美国在太平洋上是强大的,并在不断增强”,还不能让日本得到美国不会使用武力的印象;又要保持克制,避免与日本闹翻。美国不想表现出对三国盟约的过分注重,赫尔在条约宣布的当天经总统同意发表声明,轻描淡写地说,美国认为三国盟约“没有对几年来业已存在的形势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美国政府早已知道要签订这样的条约,早已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三国盟约的订立使法西斯国家与民主国家双方阵线更趋明朗,这显然是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中国抗日的方向的一种发展。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欣喜地认为,“今日本已正式加入轴心,中、英、美之共同立场利益,均益明显……抗战以来,国际情势之好转未有如今日者。”

    胡适在10月12日致蒋介石、孔祥熙的一份长电中指出,三年来他“苦撑待变”。所特别希望的是“太平洋海战与日本海军之毁灭”,这一个月来的事态发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百团大战·利剑划破囚笼简介 >百团大战·利剑划破囚笼目录 > 蒋介石电贺罗斯福第三次当选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