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从宰相到阁臣
    废除宰相制,是明太祖朱元璋久经筹划过的。他的设想是,一切政事由六部分管,由皇帝直接统驭着六部,除去夹在皇帝和六部之间的中书省这一层。洪武十三年中书省被撤销后,便开始试着照他的设想来做。但一切都集中于皇帝的一身,却又是绝难照管得了的,尤其是定制、拟旨、批示等类的文书工作,更非一人所能尽理。解决这个难题,他是利用一些在内廷工作的学士、讲官,以翰林院中修史、修书的编撰人员来做这些文字工作。这些人们有如一些办稿人员,或是秘书,初时并无定员,也无定称,从洪武十三年到继他为帝的皇孙朱允炆(wén)的建文四年(1402)的二十多年里,便是这样办理国事的。到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便把这种办法确定下来,使这些人员有了定员,并也有了定称,直至明亡,都是如此。

    这些代皇帝办理机务的学士们,在有了定员以后便都被称为“阁臣”,这是由于在他们的学士职称之上,都冠有他们办事处所的殿、阁名称,如中极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所以人们便都以“阁臣”呼之,后来则便习为定名了。阁臣或也称“辅臣”,那是皇帝常用来称呼他们的,在行文中也以称辅臣时为多。在民间,阁臣还常被称为“阁老”,那可是口头上的尊称了。

    明代最初被任为阁臣的一共有七人,他们是黄淮、胡广、杨荣、解缙、杨士奇、金幼孜和胡俨。他们都是在朱棣打入南京,即位为帝,还未改元永乐时便已被任命了的。

    自从有了阁臣,可以说在政治机构中便真正没有了宰相。但由于阁臣的权力虽比宰相小得多,其职务还是承上启下,发布政令,还带有宰相职权的一部分,所以人们还是习惯地把他们目之为宰相,被任为阁臣,习称为“入阁”,而“入阁”和“拜相”也竟成了同义语,甚至还常联合并用,某人一经入阁,人们便说某人已经“入阁拜相”了。贺人入阁的诗文,也常是径以“入相”为贺。所以在明代,宰相可以说是“实亡而名存”。

    但是话虽如此,宰相和阁臣仍有很大的不同。两者最大的不同处,便是宰相有他的办事处所和发挥政令的机构。以往历代的宰相都有他自己的相府,府中上上下下有很多府属。明代的相府称为中书省,省中也有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属官。阁臣可全没有这些,他只是在殿、阁中办事,手下的人员也只有些管理卷宗和抄写文书的属吏而已。在品级上,二者也很不同。宰相是个位极人臣的职位,总得身居百官之上的人才得身登相位;而阁臣则并无这些限制,各类学士官级才只五品,甚至品秩更低的,也可被任为阁臣。即以最初得任阁臣的七人而言,其中品秩最高的应推名列第四的解缙,他在入阁前的职任是侍读,秩不过六品,入阁后升为侍读学士,也只有从五品。位居第七的胡俨,入阁前的官职是检讨,仅是从七品,官位就更低了。当然,这是就初期而言,后来阁臣的体制日尊,入阁的常先被任为礼部侍郎或尚书,然后才以兼任××大学士而入预机务,职位上要比初期高多了。不过入阁的人品秩不拘这一特点却是直到明代濒临灭亡还在保持着,如以崇祯十六年(1643)入阁的魏藻德而言,他是被擢升为少詹事才入阁的,官也才只有四品。宰相和阁臣,在职任上也还有很大的不同,宰相具有执行权,遇事都可奏而行之,甚至办完了再奏明也是常有的事;阁臣则只有听皇帝吩咐,照他的意见拟具出办法,等被批准后,才能据以拟旨来颁行。这二者在职任上的不同,就正是明太祖亟欲废除宰相制关键之所在。他想要的正是想有一些既能办事,又少实权的人。以在职的人数而言,宰相与阁臣也有些不同,宰相人数总不会很多,通常都是左相、右相各一人,最多也不过再加上一两个;而阁臣却不然,常是少则四五人,多时则至七八人,最多时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案始末简介 >三案始末目录 > 从宰相到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