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节
    查证史料,老人说得对,吴墓的确一直简陋如斯。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16日吴氏下葬时,空旷的四十亩陵园里,竟只建好了一座孤零零的坟包,甚至连墓碑也没有立起!设计蓝图上,尚有神道、碑亭,尚有石人、石兽,尚有一片蔚然的林木,尚有一道肃穆的大墙。然而,都没付诸地面上矣。究其原因,竟让人难以置信——资金不足!

    唉!说说当年吧。彼时,八年抗战已经取得胜利,百废待兴,国民政府在南京枪毙了齐燮元等大汉奸的同时,也着手褒奖国难时期的一些有影响的故人。已辞世七年的吴佩孚理所当然地成为政府明令褒扬的人。时任贵州省主席的杨森与另一位川籍要人邓锡侯飞到北京,出面以“故旧袍泽”和“平市各界”的名义发起公葬。吴氏的故友、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亲任营葬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北平主持华北军政的最高长官(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将军亦就近担任主委。因吴氏乃有口皆碑的清廉之人,遗属自然无力厚葬之,所以,营葬委员会在报纸上刊发广告,并往各地发函,征集捐款。

    至于国民政府为何不把好事做到底——拨专款为吴修墓,恐与内外交困不无关系。国、共两党的纷争已经演变成此熄彼燃的狼烟,内战的阴影遮黑了中国的天空,一时间,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营葬委员会募得的大笔善款,到头来竟只够勉强让故人入土为安的了!而且,朝中也有非议,已赴美国考察水利的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即为其代表。冯氏对吴佩孚的仇视是不言而喻的,国民党内其他政敌对蒋介石的抵制也是可想而知的。蒋介石不能不审慎处理此事。但老蒋终究要表示表示,所以,他题写了一块“正气长存”的匾额,还拟就一副颇为不错的挽联:

    说吴氏是誓死抗金的大英雄宗泽,是宁死不屈的伟丈夫文天祥。总之,是民族英雄。

    国民政府明令褒电:

    故吴上将军佩孚,于沦陷期间,忠贞不屈,大节凛然,为国殒殁。为表彰忠烈,追赠陆军上将衔。

    李宗仁将军和北平特别市市长何思源先生共同主持了公祭仪式。是日,全城下半旗致哀。长长的车队从鼓楼经王府井大街、长安街、西单出西直门,抵达此地,那一天,又是一路的人山人海。

    说起来,在这玉泉山下购买墓地,是绝好的选择,因死者生前所崇敬的关羽,死后即曾在“玉泉”显灵;而葬子玉于玉泉山,又正可彰显故人洁如白玉的品格。只因囊中羞涩,吴墓工程就只能够量入为出了!

    不到三年,“北平”又改称了“北京”。就在共产党建国后的第十五天——1949年10月15日,吴之二夫人张佩兰病逝于什锦花园,被嗣子吴道时送进墓室内与吴佩孚合葬。其时,吴道时已把十余年前死去的生父吴文孚的坟迁到吴墓旁。两年后,这位“兼祧”的儿子亦辞世,被运乾、运坤兄弟安葬于此墓前。1957年秋,吴道时的生身母亲(亦即吴佩孚之弟妻)陈佩秋病故,与文孚合葬,她成了入土此墓地的最后一位吴氏家属。又过了九年,骇人听闻的文化大革命率先在北京开始,“反动大军阀”的墓首当其冲,墓庐被捣毁,墓穴被凿破,棺木被打开,尸骸被抛弃……红色风暴摧毁过后,就只剩下这座空空如也的水泥壳……

    回青岛后,我从《北京旧闻丛书·京西名墓》中又查到了一点相关的文字:

    墓地四周有松墙围护,墓前立着一通石碑,上刻“孚威上将军吴公之墓”,松墙外边立一块“吴佩孚墓地”指示牌。吴佩孚手下一位师长,在墓地建成两间丙舍(即陵墓旁的小屋),自愿充任守墓人,长年居住守护在这里。

    空墓里发出的声响,莫非就是那个自愿为吴大帅守墓的神秘长者的絮絮交代?

    吴的人格魅力,确也令不少人折服。有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简介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目录 > 第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