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九、白银战争与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正如前文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币制是极为混乱的,这既阻碍了货物的流通与贸易的扩张,也为军阀割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意识到,货币的混乱现状不但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也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由此便有了30年代中期的币制改革。

    早在1903年的时候,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就建议中国实行“金本位制”,康奈尔大学教授精琦来华考察时也有类似的建议。1907年,在驻英公使汪大燮的奏议下,清廷曾设立币制局准备实行改革,但终因为辛亥革命而被打断。民国后,梁启超在做财政总长的时候曾大张旗鼓地宣称要推行金汇兑本位制,可惜总长位置还没坐热便下了台。后来曹汝霖继任财长,也曾颁布了一个《金券条例》,但由于时局不稳,最后都不了了之。

    民国初年,也有商人自发地提出“废除银两、改用银元”的主张,但此举遭到了银钱业的一致反对,因为银钱业可以通过兑换银两、银元等赚取利润,一旦“废两改银”,必将使得他们失去这块业务。而按当时的兑换率,每百枚银元一般可兑白银七十二两左右(最低只有六十八两),这中间的上下波动,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譬如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因为抗敌需要,银元短缺,导致兑换率飙升为每百元可兑银两七十四两,因为囤积银元有利可图,所以国内外大量的银元在短时期内迅速流入上海。但后来因为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时局趋于平稳,加上银元过多,导致兑换率暴跌为每百元兑换银两七十两,那些银元持有者始料未及,大为亏损。由此,“废两改银”的呼声也日益得到了舆论的支持。

    在经过财政部的调研之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宣布“废两改元”方案,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废除银两,采用银元,今后的贸易、票据、契约等一律使用银元结算;二是由中央统一铸造新银币作为固定主币,但在一定时期,旧铸银元仍可照旧使用。新银元是按照旧银元的成色来铸造的,每块含银88%,含铜12%,每元兑换银两七钱十五分,原银两的持有者可要求代铸或者直接去银行换取新银元。

    由此,沿袭了近四百多年的银两制便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规格重量及成色基本统一的银元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这使得之前通货种类被大大简化,混乱状况为之改观。不过,国民政府实行币值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推行法币并最终走向纸币时代。

    事实上,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时机并不是最好,因为在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如英、德、日、美等国都先后放弃金本位,以通过实行货币贬值的政策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倾销国内剩余产品、转嫁危机的目的。从历史上来看,19世纪的大多数国家都是实行银本位,但在20世纪初,各国又纷纷放弃了银本位而改行金本位。在1930年的世界大国中,除了中国、墨西哥和西班牙仍旧在实行银本位外,其他国家的白银都成为了普通的商品。

    这里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使用银元作为主币的中国货币体系必然会因为世界银价的涨跌而不稳定。作为当时最大的用银国,中国每年的银产量并不高,一旦国家银价浮动过于剧烈,势必严重影响到本国的币值稳定和整个经济运行。比如1928年前的十年间,国际银价较为平稳,但在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银价连续四年下跌,各国在华银行纷纷购入白银进行投机,数额接近3亿元之多。

    美国在1933年放弃金本位后,随后颁布了《银购入法》和《白银法案》,其目的便是通过白银国有、在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的方法来提高银价,操纵世界白银市场。美国此举,表面上是为了取悦于国内的银矿资本家,实质上是通过提高银价的办法来刺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民国原来是这样:1912-1949简介 >民国原来是这样:1912-1949目录 > 四九、白银战争与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