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解禁电影《黄河之滨》
    长春作家张笑天,也是剧作家。他写小说,也写电影剧本。他跟胡乔木并无太多的交往,但是他创作的两部作品,都跟“头号文化首长”胡乔木发生关系。

    2005年,张笑天在《夕阳红》第8期发表文章,回忆难忘的经历。张笑天从自己的小说遭到胡乔木的批评说起:

    我的中篇小说《离离原上草》是1982年在《新苑》杂志上发表的,发表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什么麻烦。后来“清除精神污染”的风暴起来了,《离离原上草》一下子引人注目起来。

    1983年5月21日,当时的长影党委书记纪叶找我谈话,声称:是上面委托我与你谈话,就有错误的小说《离离原上草》对你帮助。在我追问下,他告诉我,他说的“上面”,不是省委领导,而是胡乔木,说他点了我的名。

    在这场批判中,胡乔木的名字、指令和权威力一直在左右我,但我却与他从未谋面。

    谋面的机会却不期而至。那是1985年的7月份,胡乔木来吉林省视察,我想一定程度带有避暑休假的性质,不然不会带了一对七八岁的外孙女、孙女。

    那天,我陪他在摄影棚里看陈家林拍摄我写的《末代皇后》。那时让我陪同,不知是不是纪叶的主意。他一个人陪就够了,非拉着我。我想,这不单因为我是作者,又已是长影厂的文学厂长了,恐怕还有不便明言的因素。

    胡乔木很和蔼,文质彬彬,说话语速不快,声音不高,处处是商量的口吻,与我接待的其他领导不太一样。

    我把陈家林、潘虹介绍给胡乔木认识之后,开始看拍戏。他很投入,很好奇,问东问西。他这时与来长影参观的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不过,直到此时,他一直没有与我谈戏以外的事情,虽然他知道我是谁。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像回忆起什么遥远的事情的样子,侧过头来,微蹙眉头,用关切的甚至是不甚了了的口气问我:“哎,去年……因为什么作品批了你一下?”

    这种问话方式和问话口吻、问话表情令我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我想纪叶也是。他迅速而敏感地看了我一眼,那是一种无言的提示。提示什么呢?我想最好的应对办法是不作答,因为胡乔木并没有以领导者的身份问我“如今想通了没有,吸取教训了没有”。他似乎已经淡忘了,或者只是道听途说有过这件事。

    于是我笑了笑。这笑的背后的含义也是相当模糊的。

    胡乔木于是把右手举起来,向斜上方轻轻一挥,嘴里发出轻蔑的“哧”的一声。这个表情,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仍牢牢地钉在我脑海深处,刻骨铭心般的难忘,印象太深了。

    他的手势,不屑一顾的一声“哧”代表什么?你可以理解为:别管他,写你的东西。你可以解释为:那算什么,改了就好。你甚至可以匪夷所思:还不是一阵风,这不都过去了吗?我无法准确地破译,纪叶也不能。但事后我们交流时却有着惊人一致的看法:胡乔木此时是作为一个文人,一个宽厚的长者出现的。

    张笑天在回忆了笫一次跟胡乔木见面之后,谈起了电影《黄河之滨》的报审历程,内中又涉及胡乔木。这一回,是胡乔木帮了他的忙,使电影《黄河之滨》终于解禁:

    又涉及了一部作品,是我的电影作品《黄河之滨》。影片拍竣后,电影局审查后不表态,送到文化部,仍然不予通过,最后捅到中央书记处。

    1984年6月16日,文化部给导演李前宽、肖桂云来电话,称他们“出了大风头”,说“已把片子报送中央书记处了,拟再送胡乔木乃至胡耀邦审定”。

    据说当时部、局所以不通过此片,是因为“太尖锐”,正面写了大跃进及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饿死人的事实。1984年11月19日,省委第一书记强晓初带着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简介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目录 > 解禁电影《黄河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