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六章 难舍难分的珍贵宝物——X光机
    “男同志干不了,我们干!”

    一条崎岖的山间小路通向云端。小路上人声鼎沸,一支红军队伍在艰难地行进着。他们有的抬担架,有的挑药箱,有的背铁锅,有的扛着笨重的医疗器械。

    太阳已经偏西了。金色的阳光洒在山岗上,染红了整个山谷。小路上的红军战士、民伕赤着膊,满头大汗,喊着号子,缓缓向山上移动。渐渐地,渐渐地,号子声低了下来……

    “同志们加油呀!过了这座山就到宿营地了!”一个身材苗条、留着齐耳短发的女战士站在半山腰中大声喊着。

    随着她的叫声,号子又响了起来。

    这个女战士是卫生部担架连的指导员李桂英。红军撤离中央苏区时,她主动要求到担架连工作。这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担架连,实际上在挑着一个医院前进。

    走在担架连最后面的,是2位医务人员:欧阳辉和小周。他们前面,8个民夫抬着1个大木箱,民夫们称它为“棺材”。

    民夫们个个袒胸露背,脖子上绽出条条青筋,声嘶力竭地呼着号子,慢慢移动着沉重的步伐。

    “棺材”里装的什么?为什么这样沉重?

    “棺材”里装的是红军医院的镇院之宝,一台珍贵的机器——X光机。

    提起它,还有一段来历哩!

    红军在反“围剿”的战斗中,经常有受伤的指战员。为了准确地给他们治疗,急需一台X光机。上海地下党的同志知道后,历尽风险,费了好大力气搞到了一台德国造的X光机。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它送到苏区,但是由于蒋介石封锁苏区,X光机连续好几次都没有冲过封锁线。后来,上海地下党的同志想出一个办法,把机器装在棺材里,扮作出殡,才骗过了敌人,送到了中央苏区。

    X光机刚到苏区,就发挥了重要作用。1933年4月,红军与敌人在乐安县古公村展开激烈战斗。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带领周恩来、萧华等去防御工事的路上,遭到敌机袭击。王稼祥被弹片击中负伤,一块弹片穿进了肠子,伤势很重,危在旦夕。医生不能确定弹片的位置,急得一筹莫展。正巧X光机到了。医生们赶快安装好机器,及时给王稼祥拍了片子,很快取出了弹片。王稼祥称这部机器“救了他一命”。从此,X光机成了红军的宝贝。

    长征一开始,X光机就被装在一个比棺材小一点的大木箱中,由8个民夫抬着,跟着部队前进。一到宿营地,管理和使用X光机的欧阳辉和小周,顾不上吃饭睡觉,就去找民夫,找火把,为夜间行军作准备。4个月来,历经千辛万苦,才把这台X光机抬到贵州,又抬到了云南。

    这时,抬X光机的民夫又坚持不住了,号子声越来越小了……

    李桂英站在山顶,焦急地等着X光机上山。

    “木箱呢?”李桂英看见8个民夫空着手走上山顶,惊讶地问。“——”民夫们一声不响。

    “翻到山沟里去了?欧阳辉和小周呢?”李桂英继续问。

    还是没有人回答。

    “到底怎么啦?你们说话呀!”李桂英生气了。

    “这么重的东西,我们抬不动,再多的工钱,我们也不干了。”其中一个民夫嗫嚅地说。

    “什么?!你们把它扔在半山腰了!”民夫们耷拉着脑袋。

    “这个木箱必须抬上来!快,回去抬!”李桂英下令。一个胆子大的民夫开了口:“李同志,那‘棺材’太沉了,山坡又这么陡,谁能抬得动?而且,肚子又饿。”“肚子饿?过了这座山,下面就是宿营地,包管你们吃个饱。”民夫们站着不说话。

    “我这里还有一茶缸饭。来!每人吃两口。”李桂英经常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民夫吃,这一茶缸饭是她中午的口粮。

    民夫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简介 >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目录 > 第六章 难舍难分的珍贵宝物——X光机